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中药趣谈

此图片展示《中药趣谈》刊物的目录封面

中药趣谈 - 封面

此图片展示《中药趣谈》刊物的目录

目录

1 八角茴香P.1-2
2 千里光P.3-4
3 大叶桉P.5-6
4 五指毛桃P.7-8
5 芋头与天南星P.9-10
6 桑P.11-12
7 桑寄生P.13-14
8 马钱子P.15-16
9 马蓝P.17-18
10 鱼腥草P.19-20
11 绞股蓝P.21-22
12 紫苏 P.23-24
13 肿节风 P.25-26
14 苹婆 P.27-28

八角茴香

相信大家对八角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卤水的主要香料之一。八角为木兰科常绿乔木植物八角茴香的成熟果实。八角外形独特,多由八个分果组成,通常呈八角星形,故名八角。八角又称大茴香或大料,药食皆宜。由于气味芳香辛甜,因此在制作烧腊、卤水和五香粉时都会作为食用香料使用。此外,八角所含的挥发油,以反式茴香脑为主,可制造化妆品和食品常用的香精油。

八角茴香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并生长于湿润、温暖、阴暗的环境中。由于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八角为常用理气止痛中药,主治胃寒呕吐,腰膝冷痛等。八角归肝、肾、脾、胃经,配伍柿蒂能温中止痛;配陈皮治湿阻中焦;配香附可辛温发散。不过阴虚火旺者则不宜服用。故市民购买八角作中药服用前,应先请教中医师,并按中医师指示使用,以策安全。

八角茴香在香港没有出产,但有几种基原近似的植物,例如红花八角、大屿八角等,分布在马鞍山、大东山、凤凰山、乌蛟藤、城门水塘等地。不过,由于这些植物果实的「莽草毒素」含量较高,误用可能会造成中毒,引致神经惊厥,表现为口渴、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目眩等,严重时更可出现四肢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呼吸衰竭。因此,市民切记这些植物的果实不可作日常食用或药用的八角茴香使用。大家在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挖山野植物服用,以免中毒。

最近,世界各地包括香港,都出现甲型流感,对甲型流感早期有明显疗效的抗病毒西药特敏福,大家亦耳熟能详。原来其中一种的生产原料「莽草酸」,是从八角茴香中所提取。因此曾引起一些传闻,有人误以为多吃八角也可预防禽流感,而出现抢购八角的风潮。其实,吃八角不能直接预防流感。如果日常饮食中,盲目过量食用八角可能会导致中毒,因为八角茴香中也含有一定分量的「莽草毒素」。

卤水香料中经常提到「花椒八角」,其实是分别指两种中药「花椒」及「八角」,两者都同属温里药,味辛性温,能温中散寒除湿。不少温里的中药,由于其味辛散芳香,都惯常用作调味香料或香草,例如:胡椒、肉桂、小茴香、薄荷、姜黄、八角、生姜、葱等。这些常用的香料在中医药理论中,其实亦有相当的治疗作用,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亦结合中医药的理论配合饮食,当然,应该先征询中医师的意见,辨清个人体质后使用,效果更相得益彰。

千里光

中药材千里光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的全草或任何部分。由于千里光为常用的疮疡要药,故民间有「家有千里光,保你一世不生疮」的流传。

千里光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明目,以及利湿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以及湿疹等。配伍野菊花、牡丹皮、金银花等,可治热毒证;配夏枯草、野菊花、甘草等,则可治目赤肿痛。内服用量为 15至 30克;外用则可用适量药材来煎水熏洗、捣烂外敷或熬膏外涂。由于千里光性味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中国约有160余种菊科千里光属的植物,其中有10余种可作为药材使用。最新的《中国药典》2010年版本已收载了中药材千里光,肯定了其药用的价值。

千里光属植物普遍含一种名为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现代研究发现这类生物碱可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不过,研究亦发现这类生物碱可能影响肝脏,长期大量服用或有机会导致肝硬化。故此,市民服用任何中药前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跟从中医师指示下按一般用量正确使用。患有长期病患及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则不应服用中药材千里光。

虽然千里光的小黄花,与公园常见的蟛蜞菊外貌相近,亦为菊科植物,但两者其实不同种属。为安全计,市民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或果实服用,以免中毒。

大叶桉

今次介绍的中药大叶桉,是名为大叶桉的桉树的叶。桉树又名「尤加利树」或「蚊仔树」,是澳洲最主要的树种。桉树种类繁多,例如:蓝桉、柠檬桉等,就只有大叶桉的叶能作中药使用。中国亦有引种在华南、西南等地栽培,而在香港郊外常见的品种为柠檬桉。

由于树干高大,枝叶柔软能减弱风力,故常作行道树及防风林。桉树的木材坚韧耐腐,可用于造纸、制造家具,或作建筑材料。桉树枝叶的气味浓烈,是制作驱蚊水或驱蚊贴的重要原料。此外,树皮及枝叶又可提取鞣质和香油,用来制造香精及防腐剂等。

大叶桉的叶散发独特香气,亦具有很好的中药疗效。中药大叶桉味辛、苦,性凉。有疏风解表、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配伍金银花、蒲公英、大黄,以及黄柏等可清热解毒;配山栀则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配柴胡又可疏风清热。大叶桉常用于感冒、肺热喘咳、泻痢腹痛、风湿痹痛、目赤翳障、痈疽疔疖,以及烫伤等。不过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故市民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除内服外,现代中药亦有将大叶桉制成不同剂型,例如水剂、提取蒸馏液、研末制成软膏或气雾剂等作外用。另外,以大叶桉配合其他芳香化浊的中药如藿香、佩兰,薄荷等,可制成香囊,佩戴在胸口、置于枕边、挂在车内或房中。既能预防感冒、舒缓咳嗽,又能驱虫灭菌。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为桑科灌木植物粗叶榕的根部。此植物的掌状叶的裂片形如手掌上的五根手指,而果实则状似桃而表面具毛,因而人们俗称为「五指毛桃」。

据《香港中医药史话》记载,日据时期的香港,由于交通运输受阻,多数中药缺货供应,中医界改用本地出产的生草药代替,用五指毛桃代黄芪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五指毛桃根外形与黄芪相似,且有与黄芪相似的功效。又称「土黄芪」、「南芪」。但是北芪和南芪的来源植物其实完全不同。

香港市场上常用的「北芪」,其实是指属于豆科的草本植物黄芪的根,所以可以闻到一股独特豆香味。黄芪出产在中国北部的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故称为「北芪」,为中医常用的补气药。

五指毛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它生于山林中或山谷灌木丛中,以及村寨沟旁。由于南芪的健脾补肺、行气利湿作用较好,应用日益广泛,现时广东河源、增城、韶关等地已有大面积人工栽培。

五指毛桃是中国岭南地区著名的药食两用材料。药用能健脾补肺、行气利湿,并有舒筋活络的疗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虚咳嗽、带下、产后无乳、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除药用外,广东、广西、香港等地亦常以五指毛桃作为煲汤的食材,因带有椰子香气,又有健脾益气的功效,深受岭南民众喜爱。

虽然五指毛桃无毒,药食两用皆宜,但由于在山野常与一种名为钩吻(又称断肠草)的有毒植物同地生长,而且两者的根部外形相似,故采挖五指毛桃时,容易混入有毒的钩吻根。香港过往亦有因五指毛桃掺杂钩吻根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发生。

钩吻、羊角拗、洋金花及马钱子称为香港四大毒草。钩吻是一种藤状灌木,其主要毒性成份是钩吻碱,中毒后出现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吞咽困难,睑下垂,瞳孔散大,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发现以上中毒症状应立即求医,切勿延误。故市民购买和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请教中医师,并按中医师指示服用。市民亦不应随便采挖山边植物服用,以免中毒。

芋头与天南星

中秋节前后,大家都可以在市场看见有时令的芋头应市。今次为大家介绍的芋头,以及中药材 – 天南星,虽然它们外形相近,亦同为天南星科植物,但天南星却带有毒性,绝不能将天南星当作芋头食用。

中药材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的块茎,又名「蛇芋」或「野芋头」。与芋头为同科不同属植物。芋头可食用,但天南星则含有毒性生物碱,不能食用,亦需要经过炮制方可作药材使用。接触天南星的生品可引致皮肤瘙痒;误食则可引致舌、喉发痒和灼热肿大,严重的可导致窒息死亡。炮制后的制天南星有祛风止痉,以及化痰散结的功效,能治疗中风痰壅、手足麻痹、惊风、咳嗽多痰等症状。市民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海南乃至岭南地区百姓在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寓意着人丁兴旺,团团圆圆。芋头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食材,做成菜肴。由于芋头中的黏液会刺激咽喉,故此要煮熟后才可食用。除食用外,芋头其实又可以作药用。

中医认为芋头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的功用,故能治疗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疠,以及腹中癖块等。此外,芋头含氟量高,具有保护牙齿的作用;芋头亦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故亦可作为药膳食用。

今次为大家介绍另一种一物多用的植物 – 桑(桑树)。桑属于桑科小乔木植物,它的每一个部位,不论是果实、树叶、树枝或根部等,都具有药用价值。

桑在中国南方广为栽培,而在香港亦非常普遍。它的花期在四至五月间,果期则在五月至六月间。桑的果实初时呈绿色,成熟后肉质变黑紫色或红色。初夏时份,郊游不难发现在桑生长的地方,满地紫红浆果痕迹,抬头可见果实累累,绿叶茂密。当你在郊野漫步时,或许你亦能会见到它的芳影,但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或果实服用,以免中毒。

桑的果实「桑椹」可作水果食用,同时亦可制成滋阴补血的中药。 「桑枝」为桑的嫩枝,是祛风通络的中药,能行气利水;可煎汤内服或煎水薰洗,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水肿脚气,以及皮肤痕痒的征状。

「桑叶」为桑的树叶,是常用解表祛风的中药,具有疏风散热和清肺明目的功效,常配伍菊花、白蒺藜等来治疗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而广东凉茶「夏桑菊」中所指的「桑」就是桑叶。

「桑白皮」则是桑的根皮,为临床常用的平喘利水中药,有利水消肿,治疗肺虚咳嗽的效用。

「桑椹」味道甘酸,有生津养阴的疗效,可与女贞子、旱莲草等同用,以滋阴养血及补肝肾。

由于体质各有差异,市民购买和使用任何中药前亦应征询中医师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

桑寄生

桑寄生是桑寄生科常绿灌木状的半寄生植物,即其生存一半依赖寄主植物供给水分和营养,另一半靠自身的叶绿素制造养料。桑寄生不单能寄生于桑树上,也可寄生在桃树、李树、龙眼树、橡胶树、榕树等多种植物上。

从中医理论分析,桑寄生补肾益肝,肾气充足能有安胎疗效,故适合孕妇服用。此外,桑寄生与莲子、桂圆、大枣等配伍,可泡制滋补的「桑寄生莲子蛋茶」,不单可行气活血,对头发和皮肤亦有滋润的功效。不过,如果桑寄生生长在有毒寄主植物上,可能会带有寄主植物的毒素,故此市民切勿随便采摘野生的桑寄生来服用;而且由于个别体质不同,在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以策安全。

桑寄生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疗效。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风湿痹痛等征状。桑寄生常与杜仲和独活等补肾祛湿药材配伍,著名的「独活寄生汤」就是治肾虚腰背痛的良药。此外,古人认为桑寄生有助胎儿如寄生植物般稳固于腹中成长。

究竟桑寄生是怎样寄生到桑树上呢?原来雀鸟吃下桑寄生的果实后,种子随鸟粪落在树上。桑寄生种子会分泌黏液,将其黏在树皮上发芽长根,并迅速吸取寄主植物养份。故此在秋冬时,桑叶已枯,而桑寄生却仍然花叶并茂,生机盎然。

马钱子

今次为大家介绍香港常用,但带有毒性的中药–马钱子。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外形扁圆呈纽扣状,常一面微凹,另一面隆起。

马钱子有很好的疏通经络,透达关节而止痛的作用,并且能散结消肿,故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顽痹、麻木瘫痪,以及痈疮肿毒等情况。临床上,马钱子对于因风湿闭阻所致的关节疼痛,以及肢体肌肉萎缩等有一定疗效。

由于马钱子带有毒性,内服应炮制后用,不宜生用。制马钱子可入丸散用,成人的每日剂量为 0.3至 0.6克,内服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但不宜多服或久服,服用后亦不应饮酒。

外用方面,制马钱子可制成药粉作穴位敷贴来治疗面风痛。由于马钱子的有毒成分能经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敷。另外,体虚者、孕妇、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亦不应使用马钱子。

马钱子毒性来自于名为番木鳖碱的化学成份,它对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兴奋作用。马钱子中毒开始时病人会有咀嚼肌及颈部肌抽筋感觉、吞咽困难、全身不安,随后肢体各组肌肉极度收缩而出现强直性痉挛,即所谓角弓反张,并反覆发作。严重者会因呼吸肌痉挛收缩而窒息死亡。本港以往亦曾出现服用马钱子后中毒的个案,故市民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香港有三种马钱属植物,包括伞花马钱、狭花马钱,以及华马钱,均为有毒植物,属于香港四大毒草之一。马钱的果实成熟时呈橙色球形。市民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或果实服用,以免中毒。

马蓝

马蓝属爵床科直立草本,是一物多用的植物。马蓝的根和叶都具有药用价值,其根部入药时称为「南板蓝根」,而叶入药时则称为「南板蓝叶」。

南板蓝根、南板蓝叶和青黛都具清热解毒、凉血的药效,用于治疗高热神昏,发斑发疹,丹毒痈肿、口疮及腮腺炎等,亦可用于风热型的咽痛。南板蓝根可单独使用或加入复方中,常配黄连、玄参、僵蚕、牛蒡子等药来医治腮腺炎、喉痛等证。

南板蓝叶善清热凉血解毒,能清泄肺热并常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等药治疗肺热咳嗽;南板蓝叶又可凉血利湿,如常配黄连、秦皮、黄柏等药治疗湿热泻痢。青黛味咸,具有消痰散肿的功效,配黄柏、薄荷、冰片或大黄等研末调敷外用,可治疗口疮、腮腺炎等。近代研究指出它们有抗病毒和抗癌的效用。由于性味苦寒,亦易伤脾胃,故这三种药材都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市民购买和使用任何中药前亦应征询中医师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

此外,大家熟悉的「板蓝根」及「大青叶」其实源自另一种药用植物,分别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部及叶片。另外,马蓝及菘蓝的新鲜枝叶都可以制作成染料靛青,一般用作染制蓝布;而制造靛青时的浮沫 – 「青黛」,又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

除了药用外,中国人在古时也利用马蓝新鲜的枝叶制成靛青来染布,亦即成语「青出于蓝」的出处。为什么马蓝能「青出于蓝」呢?原来马蓝除了含叶绿素外,还含有靛苷。靛苷经过氧化后便会变成呈深蓝色的靛青。

鱼腥草

今次为大家介绍的鱼腥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三白草科蕺菜的地上部份。由于搓碎时带有鱼腥气味,因而取名鱼腥草。

鱼腥草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外科疮疡及温病热症中经常使用。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其消痈凉血力强,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以及利尿通淋的作用,故对于内痈及外疮都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鱼腥草常用于肺热壅盛的肺痈吐脓、热痢、痈肿疮毒、热淋等证型。

中医很多清热解毒方剂中都会使用鱼腥草,例如肺炎汤、鱼腥苇茎汤等。一般用量约15至25克,内服多入汤剂。鱼腥草外用时可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另外,中医饮食预防方面亦有用鱼腥草作为药膳,例如用新鲜鱼腥草配蒜汁,加醋凉拌,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不过,由于个别体质不同,在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鱼腥草特异气味是由于含有名为「癸酰乙醛」的化学成分。这种化学成分具抗菌作用,但却极易分解,故鱼腥草不宜久煎,以免减低其药效。现在已有性质比较稳定的人工合成「癸酰乙醛」,又名「鱼腥草素」,并用于制造抗病毒合剂、流感合剂、鱼腥草注射液等药物。实验研究发现「鱼腥草素」有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鱼腥草多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香港也有鱼腥草,例如渣甸山一带便可发现鱼腥草的芳踪。夏季正是鱼腥草茎叶茂盛,花穗盛放的季节,但市民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服用,以免中毒。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由于常绞缠其他植物攀援生长,而且小叶外观与马蓝相似,故名绞股蓝。此外,绞股蓝的叶片常有五至七片小叶,因而亦有五叶参或七叶胆的别称。绞股蓝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包括广西、湖北及陕西等地。

绞股蓝能够药食两用。药用方面,绞股蓝味苦、微甘,归肺、脾、肾经。绞股蓝性凉,既可清热解毒,亦可补气养阴以补虚。配伍黄芪、北沙参可益气养阴;配天冬、麦冬能滋阴润肺;配伍石上柏,重楼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食用方面,由于绞股蓝味道甘醇,略似人参味,故近年流行泡茶饮用。夏季炎热,出汗后易耗气伤津,以绞股蓝泡水代茶,可生津止渴,以及清热降火。

绞股蓝的味道因种植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偏甘,有的偏苦。根据中医理论,带苦味的绞股蓝清热解毒之力相对较强。内服一般入汤剂或研末,而外用可捣烂涂擦。近代研究发现绞股蓝含有多种人参皂苷类成分,具有类似人参的补虚功能,故亦有「南方人参」之称。不过,由于个别体质不同,在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紫苏

提起秋冬美食大闸蟹,大家一定联想起姜茶、醋以及紫苏叶。以上三种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亦是可作日常食用的中药,中医药有「药食同源」的概念。而紫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例子,就连大型汽水品牌都开发了紫苏口味的汽水,据称既可口又能治病,可见紫苏药食两用的角色,真的深入民心。

紫苏无论鲜品或干品皆可使用,鲜品一般用作食材。中、日、韩的料理中都经常出现紫苏,例如:日式的紫苏天妇罗、以及刺身旁边除了芥末,总会发现放着紫色或嫩绿的锯齿叶,就是新鲜的紫苏叶,与刺身一并食用;而韩国著名传统美食–烤肉中,亦伴有紫苏叶片、蒜片等,以生菜包裹进食;中国家喻户晓的大闸蟹,烹调时亦必备紫苏。究竟三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

紫苏的叶,称为紫苏叶、紫苏等,原来具有散寒解表、行气和中,以及宣肺化痰的功能。紫苏叶带有独特的香气是由于含有挥发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以及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另外,大家蒸大闸蟹的时候都会放进一些紫苏叶。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云:「紫苏可治食蟹中毒」。箇中原因是虾蟹等海鲜性味偏寒,多吃容易引致腹痛吐泻。紫苏叶的散寒和中功效,能缓和海鲜性味偏寒引致的肠胃不适。

其实紫苏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除了紫苏的叶片可药食两用外,它的果实和茎部都可作中药使用,可算是「一物多药」。

紫苏的果实,名为紫苏子、苏子等,具有降气平喘、化痰及润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痰多所致的咳嗽气喘,以及燥实所致的便秘。例如用紫苏子与火麻仁煮成的「紫苏麻仁粥」,便有润燥滑肠的功效。

紫苏的茎部,称为紫苏梗,有理气宽中、止痛,以及顺气安胎的功能。紫苏梗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同用,对于怀孕时期,因胎气上逆所导致的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有缓和舒解的作用。不过,由于个别体质不同,在服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以策安全。

香港很多公园都种有与紫苏同科,但不同属的植物–洋紫苏。洋紫苏又名「彩叶草」或「锦紫苏」。虽然外貌与紫苏相似,但不具药性,一般作为观赏植物,记得眼看手勿动,大家切勿随便采摘使用。

肿节风

中药材肿节风是源自金粟兰科一种名为草珊瑚的植物的干燥全株。因为它的茎节肥大,而又多用于治疗风湿,所以药名为肿节风。

肿节风气微香而味微辛,从名字已经猜出它的适应症,其功效为祛风通络,活血消斑,清热凉血,常用于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状。肿节风主要入汤剂煎服,有促进接骨的功用,故又名接骨茶。肿节风一般用量为9-30克。曾有文献记载不适当使用,可引致头昏、乏力、呕吐、呼吸急促,严重可至呼吸麻痹。因此,市民购买和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征询中医师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

肿节风的原植物草珊瑚是一种常绿草质半灌木,分布于中国南方,远及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亦见其踪影。香港也有草珊瑚,并生长于郊野比较潮湿的树阴下。它的花期在六至七月份,果期则在八至十月份。果实为球形,熟成时呈红色,由于状似红色的珊瑚,所以称为草珊瑚。当你在郊野远足时,或许你会见到它的芳影,但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或果实服用,以免中毒。

现代研究发现肿节风有抗菌的作用,故有人誉称它为「草药青霉素」,对口腔、咽喉等的炎症,具一定疗效。因此,肿节风除了加工成牙膏,亦有用作制造中成药,例如含片、药片等成品剂型。

现时,香港的中成药必须注册,方可在本港进口或销售。所以,市民在选购中成药时应该留意包装上的标签及说明书是否载有注册编号。市民可以根据标签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并遵照说明书指示使用。有关注册中成药的更多资料,可浏览网址http://www.cmchk.org.hk/pcm/chi/#main_dis.htm

苹婆

临近七姐诞,大家在街市里有否看见有「七姐果」售卖呢? 「七姐果」其实是岭南的药用植物–苹婆的果实。苹婆是梧桐科常绿乔木植物,其果实成熟时暗红色,呈卵形,顶端尖如鸟嘴,表面有短绒毛,果实爆裂后可见内有一至五颗暗栗色的种子。由于果实成熟后转红,并裂开露出种子,状似凤眼,故苹婆的果实又名「凤眼果」。

苹婆一般野生在山坡林内或灌丛中,于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和台湾等地方都有栽种。香港郊外亦有苹婆。大家在五月郊游时可见其花开,约六至八月份就有机会看见苹婆的果实,但市民郊游远足时切勿随便采摘山野植物或果实服用,以免中毒。

苹婆是一物多用的药用植物。苹婆的种子味甘、性平;有温胃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苹婆的果荚(暗红色的果壳)能活血行气,可用于治疗血痢、疝痛,翻胃吐食等症。另外,苹婆的树皮可下气平喘。

不过,由于个别体质不同,在使用任何中药前都应先征询中医师的专业意见,并按指示使用,以策安全,疗效亦相得益彰。

除药用外,苹婆的不同部份亦可作为时令食材。苹婆种子营养丰富,经煮或炒熟后,味道如板栗,清甜松香。苹婆叶有一股素淡的香气,广东一带农家常用作包裹糍粑。根据广东习俗,苹婆的果实是七姐诞的祭品,故在农历七月前后都会有时令的苹婆果实在市场上售卖。

此图片展示《中药趣谈》刊物的封底

中药趣谈 - 封底

更多中医药健康资讯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网页

http://www.cmro.gov.hk/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网页

http://www.cmchk.org.hk/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