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常见的中医疗法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1页

常见的中医疗法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2页

中医诊证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即「四诊」,以综合分析疾病的原因、部位和性质,然后作出诊断和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其注意事项、相关禁忌及潜在风险。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3页

一、中药

中药可分为内服中药和外用中药,当中有不同的剂型。就内服中药,剂型可包括:茶剂、颗粒剂、散剂、丸剂、片剂等;而外用中药,剂型可包括:贴膏剂、软膏剂、搽剂等。

注意事项:中医师处方时应药证相符,组方应有合理的分量和配伍禁忌(尤其是含毒性的中药,不应过量或长期使用) 及不应违反配伍禁忌。市民当遵循医嘱,不可自行组方或随意更改煎煮及服用方法。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4页

禁忌:毒性或烈性的中药可能会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于孕妇、长者及小孩而言,故应当禁用或慎用,例如川乌、草乌为孕妇禁用;而朱砂为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中药,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

潜在风险:若使用不当,可致急性中药中毒,例如不适当使用附子可引致乌头类生物碱中毒,出现四肢麻痹及心律紊乱等,甚至可引致因心脏麻痹而死亡;亦可致慢性中药中毒,例如长期大量服用黄药子可引致肝功能损害。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5页

二、针灸

针灸疗法,是指在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下,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从而起到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调理身体和防治疾病。针灸疗法包括针法灸法拔罐等。

针法

针法中常用的一种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不同穴位,以治疗疾病,例如各种痛症(如头痛、牙痛)、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 和中风等。也有一些针法,例如穴位埋线,就是将可被人体吸收的外科缝线 (如羊肠线) 置入穴位内,利用外科缝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以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穴位埋线多用于治疗胃痛等慢性疾病。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大汗后、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6页

禁忌:皮肤有创伤、溃疡、疤痕或肿块者,凝血机制障碍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以及孕妇的腹部及腰部一般不宜针刺。

潜在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致晕针、滞针、弯针、出血、感染或伤及脏器等。

灸法

灸法中常用的艾灸,是燃烧以「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等,利用其产生的温热刺激经络穴位,以达致治病及防病的目的,常用于虚寒性质的疼痛,例如腹痛或风湿痹痛等。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大汗后、过度紧张者不宜。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7页

禁忌:孕妇的腹部及腰部禁用灸法;颜面五官、心前区、接近大血管的位置、关节、肌腱处不宜瘢痕灸(以艾炷灸灼皮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并留有瘢痕)。

潜在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致晕灸、感染及灼伤;在孕妇腹部及腰部施灸可能引起小产。

拔罐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其他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身体特定部位或皮肤穴位上,产生刺激,造成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调整机体功能,以防治疾病。可分为拔火罐、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等。拔罐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哮喘、风湿痹痛等疾病。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8页

注意事项:拔罐后,若局部皮肤呈青紫瘀血,一般均属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但若瘀血不退或水泡过大,应寻求医护人员作妥善处理,以防感染。

禁忌:孕妇的腹部及腰部不宜拔罐。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罐。

潜在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致晕罐、感染、出血及灼伤;在孕妇的腹部及腰部拔罐可能引起小产。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9页

三、中医推拿

中医师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部位,然后施用各种推拿手法,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精神,以达致保健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中医推拿常用于治疗各种痛症、肌肉扭伤、内科和儿科疾病等。

注意事项:按摩部位及所使用的器具须保持清洁。应循经络按摩,手法宜和缓,切忌弄伤皮肤及软组织。

禁忌:皮肤受损者或患有传染性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潜在风险:若操作不当,可损伤皮肤、肌肉、关节或脏器。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10页

四、理伤手法

理伤手法为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理伤手法可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解除肌肉痉挛和接驳骨折。理伤手法常用于治疗局部创伤,例如骨折、脱位和伤筋等。

注意事项:中医师施行理伤手法前必须了解病情及作明确诊断,亦需对手法操作步骤作出计划。手法操作动作要轻重适当、熟练敏捷,过程中亦应观察患者情况。市民也应当与中医师有充分沟通,配合中医师的指示进行治疗。

禁忌: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部位、皮肤病、有出血倾向者、骨质疏松症等患者及孕妇不宜用此法。

潜在风险:若操作不当,用力过重,可能加重肌肉、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引起晕厥。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11页

总结

以上常见中医疗法均以传统的中医药学的理论为基础,透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人体脏腑气血或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及调整脏腑的作用。临床上中医师可运用不同的疗法以达致为病人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的目的。

由于有关疗法涉及一定的风险,故建议市民在考虑接受任何类型中医疗法前,应先确定有关中医疗法是由合资格的中医师提供。市民亦可寻求医护人员的专业意见,包括了解有关程序和风险,作整体考虑才作决定。市民于接受中医疗法后,如有不适,亦应立即寻求医护人员的诊治。

此图片展示《常见的中医疗法》刊物的第12页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网页:www.cmro.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