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针灸的安全应用

针灸主要分为针刺法和灸法。两者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如穴位或经络),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师须注意的规范
中医师应适当选择针灸器具及遵循操作规范,以保障市民接受针灸治疗的安全。一般中医师施行针灸前,须先了解病者的病情,然后拟订针灸的治疗方案。现时,临床上多使用不锈钢制成的一次性针具,如医师使用可循环再用的针具,须确保针具经严格消毒。于针灸过程中,中医师须遵照适当消毒程序进行消毒。待留针完毕,中医师会结合病情和各种补泻手法决定出针的速度。出针之后,应核对针数,防止遗漏。
由于针灸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程序不当可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故卫生署建议施行针灸的医护专业人员必须留意程序的消毒卫生,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控制感染。有关建议的针灸感染控制指引,可参考卫生防护中心的相关文件。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proposed_guidelines_on_infection_control_related_to_acupuncture_chi.pdf)
巿民接受针灸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针刺法
市民接受针刺治疗前,应避免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否则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病人开始接受针刺之前,须依照医师指示摆好适当的体位,暴露施针的部位。对于身体瘦弱、气血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并应尽量选用卧位。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妇女怀孕 3 个月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穴位。若怀孕 3 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穴位,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期间,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以及胸、胁、腰、背等重要器官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肿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灸法
对于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体弱患者灸治时艾柱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直接灸。关节活动部位亦不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甚至影响功能活动。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选择合资格的针灸医师
市民在接受针灸前应先征询医护专业人员的意见,亦只应接受已受相关训练的医护专业人员为其进行针灸。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合资格中医师方可操作。

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