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署中医药规管办公室

节气养生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1页

节气养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均有其规律,这些变化影响着机能的气血盛衰及脏腑强弱。人应当顺应自然季节而养生,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因时制宜,合乎中医四时养生之道。

立春
二月三日
星期三

「立」有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即揭开春天的序幕。此时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及万物始生的特点,应注意保护阳气。因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立春养生主要是护肝。

  • 夜卧早起养肝气

立春养生提倡晚睡早起,以便肝血归经滋养脏腑。清晨到户外运动,可促进肝的生发条达,让身体精力充沛。

  • 伸个懒腰理肝经

立春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捩点,此时节容易出现春困,气血回圈缓慢时,人会感到困乏,经常伸懒腰可吐故纳新、行气活血、舒筋通络及振奋精神。

雨水
二月十八日
星期四

雨水节气始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西历2月18至20日)。雨水节气后,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春季肝气盛,易克脾,故雨水节气后应当着重护脾。

  • 多食粥

民间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雨水节气,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因此,此时节宜常食粥,可在粥中加入大枣、莲子及山药等,能补脾养胃和升清降浊。

惊蛰
三月五日
星期五

惊蛰节气始于每年3月4日至7日左右。日渐转暖的天气会惊动蛰伏的虫类和冬眠动物。

  • 「春捂」保暖防流感

惊蛰节气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服。另外,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微生物也开始生长繁殖,因此应注意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

  • 饮食清淡平淡

可多食用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蛋及牛奶等,以增强体质来抵御病菌的侵袭。另外,惊蛰时节气温普遍偏低,在日常饮食应多以温食为主,以养护脾胃。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2页

节气养生

春分
三月二十日
星期六

每年3月20日或21日为春分。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和阳光明媚,正是「春困」的高发时段,但同时也是调整阴阳平衡的保健时机。

  • 多运动解春困

缓解春困不应仅靠多睡,最好多在阳光充足和户外地方活动,多做深呼吸,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及消除困倦。

  • 多做头部按摩操

适当的头部按摩具醒脑作用,先将手指合拢,指尖轻轻按在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转6次,再以逆时针方向转6次。

清明
四月四日
星期日

清明始于每年4月4日至6日,此时应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使阳气不断充沛及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

  • 外出踏春防中毒

外出踏春,尤其带孩子出行时,注意不要随意采摘或食用不认识的野菜和蘑菇。若出现眩晕、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和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应尽快就医。

谷雨
四月二十日
星期二

每年4月20日左右进入谷雨节气。谷雨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水增多和湿气较重,须做好过敏、祛湿和护肤。

  • 外出注意防过敏

谷雨时节为花粉高峰期,过敏体质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致敏原。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3页

节气养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均有其规律,这些变化影响着机能的气血盛衰及脏腑强弱。人应当顺应自然季节而养生,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因时制宜,合乎中医四时养生之道。

立夏
五月五日
星期二

每年5月5日或6日为立夏。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气温开始逐渐升高,雷雨增多,昼长夜短,人体的消耗也随之加大,白天经常会出现「打盹」的情况,所以立夏后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 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

  • 寡欲养阳

中医认为四季五行和人体的五脏都是相对应的。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容易受到扰动,并出现心神不宁。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和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情绪,并应保持愉悦心情,切忌暴喜伤心。

小满
五月二十日
星期三

每年5月21日左右为小满。小满过后气温明显升高和雨量增加。人体于此时也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养生重点在于「滋」,须保持人体水分充足和代谢良好,机体才得以滋养。

  • 切记不可乱吃水果

虽说夏天正是吃水果的旺季,而且水果富含维生素、水分和矿物质,但从中医角度来说,水果分为寒性和热性,如自己的身体不适合吃寒性或热性的水果,食用不当或吃过量均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 祛湿健脾正当时

进入小满时节,人们常常感到闷热难耐,应避免长时间在户外运动,且不宜过于剧烈;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饮食以清淡爽口为宜,如冬瓜、丝瓜、番茄、通菜和绿豆等。

芒种
六月五日
星期五

芒种表示仲夏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各地气温明显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

  • 芒种养生需防晒

芒种时节的特点是气温升高和天气炎热,因此要注意多喝水。可是,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立刻喝过量的白开水,以防止血钾过分降低。此外,在高温时段应尽可能减少外出,如若外出,须采取一些防晒措施,如撑伞、戴太阳眼镜和涂防晒霜等。

  • 饮食宜减酸增苦

芒种节气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饮食宜清淡,以清补为主,宜减酸增苦和调理胃气,不宜吃辛辣食物。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4页

节气养生

夏至
六月廿一日
星期日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夏至之后将进入盛夏,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

  • 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

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作用,如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夏天常吃能清热祛湿。此外,盛夏出汗多,易丢失津液,应适当吃些酸甘食物,如番茄、柠檬、葡萄、山楂、芒果和奇异果等。

  • 晚睡早起莫贪凉

夏至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另外,中医认为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地,所以晚上睡觉不可整夜开空调或头对窗户。

小暑
七月六日
星期一

每年7月7日左右为小暑。暑为热,小暑即小热。虽然盛夏已经来临,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 防暑降温养心为先

小暑节气的高温容易让人变得心浮气躁和寝食难安,长期如此身体会变得虚弱。因此,须注意防暑降温和正确调理身体,多喝养生粥,如绿豆粥和荷叶粥等。

  • 适当午睡消暑热

小暑节气的正午时分气温较高,在人体的降温排汗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滞留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再经过一上午的工作和学习,人们普遍会感到疲乏和精神不振。如午饭后适当进行午睡休息,对人的健康以及工作和学习都十分有利。

大暑
七月廿二日
星期三

大暑节气始于每年7月23日左右。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和大量出汗等症状。

  • 冬病夏治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

  • 益气养阴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应常吃一些味道清淡和具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莲藕、百合粥和菊花粥等。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5页

节气养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均有其规律,这些变化影响着机能的气血盛衰及脏腑强弱。人应当顺应自然季节而养生,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因时制宜,合乎中医四时养生之道。

立秋
八月七日
星期五

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天气逐渐凉爽。

  • 早睡早起宜秋冻

立秋时节也是秋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宜多增加夜间的睡眠时间。另外,适当的秋冻可以提高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的适应,这对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 防燥养肺是关键

立秋至,秋风起,燥邪为盛,最易伤人肺阴,容易出现皮肤干涩、鼻子燥热等症状,宜吃些滋阴除燥及养护心肺的食物,如茯苓、银耳、梨和莲藕等。另外,此时湿热仍较重,因此户外运动以出微汗为宜,宜选择散步、慢跑和打太极等运动。

处暑
八月廿二日
星期六

每年8月22日至24日左右是处暑节气。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节令到了处暑,气温逐日下降,不再暑气逼人。

  • 调整作息缓解秋乏

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而常常伴有疲劳感,也就是所谓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正常生活,应做到早睡早起和有适当午休,同时应保持心平气和。

  • 饮食清淡少吃凉

处暑后燥气明显,肺易受伤,容易出现咳嗽、肠胃炎和支气管炎等症状。此时饮食宜益肾养肝和润肺养胃,少食辛辣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另外,宜少吃凉性食物,如西瓜和苦瓜等,否则会损伤脾胃。

白露
九月七日
星期一

每年9月7至9日后便进入白露。此时节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会明显感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来了。

  • 防秋冻受凉,勤泡脚养肾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暴露身体,要及时根据天气增添衣物。虽然「秋冻」是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但并非人人皆宜,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都不适合「秋冻」。随着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坚持晚上泡脚,时间以15至30分钟为宜,泡到身体微微发热,可助固养肾气。

  • 饮食清淡,防过敏

秋季对应五脏为肺,因此白露时节要注意养肺,但肺喜润不喜燥,所以白露季节不能一味进补,宜以清淡和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6页

节气养生

秋分
九月廿二日
星期二

秋分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时节的到来意味着秋天已过去一半了,从这一天起,昼短夜长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渐渐步入深秋季节。

  • 注意防燥

秋分时节,饮食上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和核桃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多样,如藕、荸荠(马蹄)、甘蔗、秋梨、柑橘、苹果、葡萄和柿子等,都是调养佳品。

  • 秋季进补切不可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经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也不可乱补,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寒露
十月八日
星期四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节气。天气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

  • 常食蜂蜜少食辛辣

此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宜,应多食芝麻、栗子和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生姜、葱和蒜类。 「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这是古代人对付秋燥的良方,意思是说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些蜜水。此外,适宜多饮枸杞菊花茶和银耳百合粥等。

  • 保证睡眠 加强锻炼

寒露时节到来,气温下降,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以顺应阴精的收藏,舒达阳气。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是告诫人们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霜降
十月廿三日
星期五

霜降一般始于每年10月23日或24日,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

  • 一年补透,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秋季宜收不宜散,辛味发散泄肺,此时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尤其是火锅和烧烤,以防「上火」(热气)。根据中医养生观点,秋要平补,同时注意健脾养胃及调补肝肾,应选用气平、味淡及作用和缓的食品,以汤类和粥类最为适宜。

  • 悲秋宜忘忧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七情之悲忧,霜降之时天气渐冷,阳光减少,风起叶落甚至凄风冷雨,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尤其老年人易产生孤独感及情绪忧郁,不利于身心健康,应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7页

节气养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均有其规律,这些变化影响着机能的气血盛衰及脏腑强弱。人应当顺应自然季节而养生,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因时制宜,合乎中医四时养生之道。

立冬
十一月七日
星期六

立冬于每年11月8日前后到来,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这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此时应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季生机勃发作准备。

  • 滋阴润燥 多喝温水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入冬后可选择气味厚重,具滋阴功效的食物,如沙参、玉竹、百合、无花果、银耳和枸杞等。

  • 早睡晚起

起居调养建议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此举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熬夜。老年人则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在上午9时到下午4时之间进行晨练最为适宜。

小雪
十一月廿二日
星期日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北方一般开始降雪,虽然初雪雪量小,但已提示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和气温降低,转入严寒的冬天。

  • 慎防内火宜多吃「苦」

中医认为,小雪节气忌吃燥热食物,进补以温热为主,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枸杞、大枣、山药、栗子、核桃、黑木耳、黑芝麻和黑豆等。为防止温热过度而「上火」,可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解热去火及清热润燥。

  • 适度运动防感冒

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锻炼,最好选择在中午较暖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汗泄太多,反易受凉,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此外,冬季易出现骨关节疾病,运动​​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保护。

大雪
十二月七日
星期一

每年12月7日或8日迎来大雪节气,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大幅降雪。

  • 药食同补 南温北热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能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大雪「进补」须根据地域和天气吃不同的食物,南方适合用鸭和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用羊肉和牛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还要在滋补时增加冰糖和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

  • 注意防寒

穿衣护好头脚胸,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头、胸和脚部,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此图片展示「节气养生」展板的第8页

节气养生

冬至
十二月廿一日
星期一

冬至节气始于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医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 注意避寒邪

冬至养生首先要多著衣和避寒邪。此外,一定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通过合理的运动可升发体内的阳气。在日常饮食中还应多吃些御寒食物,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 重点宜养心

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和易怒等,可坚持多晒太阳,还可以每天做简单运动,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不做「夜猫」。

小寒
一月五日
星期二

小寒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迎来最寒冷的日子。

  • 冬令进补宜温

饮食上要注意多吃温散风寒的食物,如生姜、大葱和羊肉等。冬季喝热粥也非常适合,如羊肉粥能温补阳气;麦片粥可养心除烦;核桃粥能养阴固精;红薯粥可滋补肝肾。食亦宜杂,即食物要多样化,精粗搭配,荤素兼吃。

  • 冬练时间宜晚

早晨锻炼最好待日出以后再进行及须注意防寒保暖。冬季气温低,血流缓慢,肌肉和关节的弹性及灵活性降低,极易出现运动损伤。此外,冬季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可进行运动量较适宜的全身运动,如太极拳和慢跑,以保持充足的体力。

大寒
一月二十日
星期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始于每年西历1月20日左右。

  • 进补宜「封藏」

冬季进补到这时需收尾,不宜再多吃生姜和大葱等辛散的食物,更不适合大量饮酒。为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和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和胡萝卜等味甘的蔬菜。

  • 护养心气

「大寒」是全年中寒气最重的节气,此时节要注意保暖。在大寒时节,我们应怡神敛气和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