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漏蘆和藜蘆

此圖片展示《曾與香港不良事件有關的中藥材參考資料》刊物的第51頁
漏蘆

名稱及來源:漏蘆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的根。(《中醫藥條例》附表2中藥材)

別名:祁州漏蘆。

性狀 [圖一]

  • 形狀:根圓錐狀或扁平塊狀,多扭曲。直徑1~2.5cm。
  • 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 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層易剝落。
  • 根: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基及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
  • 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狀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
  • 質地:體輕而質脆,易折斷。
  • 氣味:氣特異,味微苦。

藜蘆

名稱及來源:藜蘆為百合科植物藜蘆 Veratrum nigrum L.、牯嶺藜蘆 Veratrumschindleri Loes. f. 的根及根莖。(《中醫藥條例》附表2中藥材

別名:蔥苒。

性狀[圖二]

  • 形狀: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 長2~4cm,直徑0.5~1.5cm。
  • 表面:棕黃色或土黃色。
  • 根: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有的可見斜方形的網眼,下部著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長10~20cm,直徑0.1~0.4cm;黃白色或黃褐 色,具細密的橫皺紋。
  • 斷面:類白色, 中心有淡黃色細木心,與皮部分離。
  • 質地:體輕,質堅脆。
  • 氣味:氣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強烈的催嚏性。

此圖片展示《曾與香港不良事件有關的中藥材參考資料》刊物的第52頁

圖一 - 漏蘆

  • 根圓錐狀
  • 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基及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
  • 多扭曲
  • 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
  • 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

圖二 - 藜蘆

  • 頂端殘留葉基及黑色纖維,形如蓑衣
  • 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
  • 下部著生10~30條細根,根細長略彎曲
  • 細根黃白色或黃褐色,具細密的橫皺紋

此圖片展示《曾與香港不良事件有關的中藥材參考資料》刊物的第53頁
漏蘆

劑量:內服:5~9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於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癧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使用注意:

  • 諸症非盡熱毒而起,不得妄用。
  • 氣虛瘡瘍不起,孕婦及有病者慎用。
  • 曾經發生誤將藜蘆當作漏蘆使用,而出現不良反應。

中毒原因:

  • 過量使用。
  • 誤服誤用。

毒性成分:蛻皮甾酮類、揮發油類等。

中毒症狀:過量使用可致頭痛,喉部緊縮感、陣發不定性抽搐,伴見精神萎靡; 甚至出現昏迷, 牙關緊閉, 四肢抽搐或陣發性嘔吐等。

中毒處理:立即求醫。

藜蘆

劑量:內服:入丸、散,0.3~0.6克。外用: 適量, 研末, 油或水調塗。

功能主治:湧吐風痰, 殺蟲。用於中風痰壅, 癲癇, 瘧疾, 疥癬,惡瘡。

使用注意:

  • 體虛氣弱及孕婦忌服。
  • 藜蘆反細辛、芍藥、人參、苦參、丹參、沙參、玄參,惡大黃,畏蔥白。
  • 忌與酒同服、不宜與羊肉同食。
  • 本品全株有毒,以根的毒性最大。

中毒原因:

  • 本品的治療量與中毒量距離小,故使用不當或過量易發生中毒。
  • 外用大劑量與皮膚長久接觸,亦可吸收中毒。

毒性成分:藜蘆鹼 (jervine) 和原藜蘆鹼(protoveratrine) 等。

中毒症狀:

  • 心血管系統:胸悶、胸痛、心悸、血壓下降、心律不齊、心率減慢、早搏或房室傳導阻滯等。
  • 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噁心、嘔吐、呃逆、流涎、腹瀉;呼吸中樞先興奮後抑制,症見呼吸減弱、發紺、呼吸困難甚至暫停;影響周圍神經系統,見眩暈頭痛、嗜睡懶言、咽喉針刺樣痛、口麻舌短、張口困難、視物不清、腓腸肌疼痛、腱反射消失、四肢萎軟麻木、全身震顫、瞳孔撒大,甚至意識障礙等。
  • 外用中毒可出現皮膚及黏膜灼痛、噴嚏及流淚等。

中毒處理: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