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中醫如何清“熱氣”

有些人吃了煎炸食物、煙酒過度、熬夜勞累、精神焦慮、壓力過大等,就出現口腔潰瘍、咽喉腫痛、心煩失眠、臉上痤瘡、便秘等俗稱“熱氣”或“上火”的症狀。這屬中醫內火生熱較輕淺的“火熱證”範疇 。
“熱氣”的原因與症狀
五臟六腑皆有可“火”,導致的“熱氣”原因有多種,可因外感入裏化熱、七情過激郁而化熱、飲食不節積滯為熱或勞累過度陰虛陽亢。例如:口舌生瘡、心煩失眠或面赤口渴等,多屬心火;咽乾腫痛、口鼻烘熱乾燥或鼻頭紅腫疼痛等,多屬肺火;若口乾口臭、牙齦腫痛、多食易饑或胃脘灼痛,多屬胃火;若煩躁易急、目赤乾澀或眼睛分泌物多、頭脹痛、耳鳴或口苦,多屬肝火;若腰酸腿軟、潮熱、盜汗、口熱乾燥不欲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多屬腎火。
“熱氣”要分實與虛
俗稱“熱氣”的內熱證可分為“實熱”與“虛熱”兩類。因肝經郁熱、瘀血阻滯及濕熱內聚所致的屬實熱證;因中氣不足、血虛失養、陰精虧虛所致的屬虛熱證。實熱宜瀉,可用解郁、除濕及清熱方法;虛熱則宜補,可用益氣、養血、滋陰及清虛熱方法。因此,若出現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秘等熱氣現象,當先分清是虛熱或實熱,口舌生瘡也可能因脾胃虛寒,牙疼也可能是腎陰虛,便秘也可能屬氣虛冷秘,所以,一有熱氣,不可簡單地服用“廿四味”之類的苦寒瀉火藥清“熱氣”,因為苦寒藥易傷脾胃及化燥傷陰,可使虛熱證加重。
清“熱氣”的方法
首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少熬夜、戒煙、舒緩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要注意飲食調節,避免吃油膩、煎炸、辛辣及溫熱性質的食物,例如:炸薯條、羊肉、辣椒、飲酒等。以下列舉一些食療方:
心火:茅根竹蔗水、蓮心竹葉茶
肝火:夏桑菊茶( 肝陽上亢)、枸杞菊花茶( 肝腎陰虛)
肺火:雪梨汁、麥冬茶、百合粥
胃火:銀耳蓮子羹( 胃陰虛)、綠豆湯或荷葉茶(胃腸濕熱)
腎火:黑芝麻、核桃仁、枸杞子、龜苓膏
選購清“熱氣”藥注意事項
選購清“熱氣”藥, 最好要諮詢中醫師意見,了解自己熱氣的性質及臟腑,應根據不同臟腑的熱氣表現, 對證用藥。例如 : 心火,可用導赤散、黃連上清丸; 胃火或肺火, 可用牛黃解毒丸; 肝火, 則可用龍膽瀉肝丸; 肝腎陰虛, 則可用杞菊地黃丸等。若選購中成藥, 還應當留意中成藥的標籤內容,包括藥品名稱、有效成分、產地、註冊編號 (HKC 代表註冊中成藥, HKP 代表過渡性註冊中成藥)、製造商、用量及使用方法、失效日期等。

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