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冬季養生

冬季是從立冬日開始,經過小雪、大雪,至冬為氣候轉捩點,此後是小寒、大寒,到了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冬季草木凋零,蟄蟲伏藏,養精蓄銳,這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變化。冬季人體的陽氣若受寒邪所傷,則產生一系列寒證的表現:如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冷痛、下利清穀、筋脈拘攣疼痛等。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以斂陰護陽為根本。以下從精神、 起居、運動、飲食、防病等方面,闡述中醫冬季養生的方法:
精神調養
冬天受嚴寒氣候的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處於抑制狀態, 容易導致抑鬱不歡、情緒低落。因此,冬季調養精神,要著眼於“神藏於內”, 也就是要善於自我心理調節,例如多做戶外運動,感受日光及增強鍛煉,平復情緒,避免情緒波動,做到心平氣靜“精神內守”, 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起居保健
冬季天寒地凍, 寒氣襲人, 因此日常起居防寒保暖為第一要務:
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即冬天要早些睡、晚點起。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而遲起或待日出後起床,能避嚴寒,求其溫暖,保養人體陽氣。

穿靴戴帽,保暖防寒,正如俗語說“冬季戴頂帽,如同穿棉襖”戴帽可防止人體熱量從頭部散失;同時,中醫也認為“寒從足下生”,腳部受寒,可引致胃脘冷痛、腹瀉、腰腿痛等,也易引起感冒,因此要穿保暖透氣的鞋襪,或在臨睡前用熱水浸腳,還可幫助入眠。

保持室內溫暖及空氣流通,若室溫過低則易感受寒邪,而室溫過高或室內外溫差大, 又易外感。冬季勤開窗可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防止病菌滋生及傳播疾病。
堅持鍛煉
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冬季堅持鍛煉使體內新陳代謝加強,可提高抗寒及抗病能力。當然,冬季鍛煉應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避免忽然牽拉肌肉或關節韌帶導致損傷,或心跳驟然加快,易引起噁心等不適症狀,也要避免汗出著涼。
預防冬季常見病
寒冷的氣候容易誘發多種疾病或使病情惡化,如中風、痺症及哮喘等,特別是禦寒能力較低的老年人和長期病患者,更是高危人群,因此民間有“冬至老人關” 的說法。中醫認為,在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中藥如細辛、白芥子等辛溫走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上,借助藥力對穴位的刺激,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補腎溫陽、宣肺散寒,從而防治疾病。對於過敏性鼻炎、哮喘、胃脘痛、經痛、關節痛等虛寒性質的病症有一定的療效,正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此外,冬季也要預防傳染病。例如,在流感期間,可用桑葉與菊花沖茶飲,或酌情使用大青葉、板藍根等中藥預防流感病毒;也可飲些薑棗湯提高暖胃禦寒。
冬令進補
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陰精固守,是蓄積能量的階段,也是進補的好時節。我們有“冬至進補”的習俗,就是到冬至節氣的時候,陰氣始退,陽氣漸回,此時進補可固本培元,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那麼中醫是怎樣冬令進補呢?
辨證施補,虛則補之:
人的體質各不相同,故進補時應分清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虛體質者,通常感覺疲倦、懶言、動則氣喘、常自汗出、面色晄白、舌淡白、脈虛弱無力。進補可選擇如人參、黃芪、淮山等。血虛體質者,通常因不能濡養身體表現為不耐勞作、面色蒼白無華、健忘、失眠、舌淡、脈細。進補可選擇如當歸、龍眼肉、大棗等。陰虛體質者,通常形體消瘦、午後面色潮紅、咽乾喜飲、易煩躁、手足心熱、少眠、便乾、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進補可選擇如黃精、枸杞子、桑椹、鴨肉、蘿蔔等。陽虛體質者,通常感覺畏寒肢冷、倦怠,小便清長、便溏、舌淡胖、脈沉細無力。進補可選擇如鹿茸、羊肉、核桃等。
不同年齡或性別,不同補法,例如:
小兒臟腑功能發育不完善,抵抗力低( 形氣未充),可健脾胃補後天之本,如選用茯苓、山楂、大棗、薏苡仁、紅豆等,以平補為主;長者體能漸衰,禦寒能力和抵抗力下降,應當固本培元,辨證施補,切忌多食黏硬生冷之物,易使脾胃陽氣受損; 婦女的生理特點是以血為本,故進補以補肝腎養血為主,如阿膠、桑椹、烏骨雞、豬肝等。
進補要適度,濫用補藥,補之太過,導致氣機壅塞,出現胸悶、腹脹,或煩躁失眠、咽乾舌燥, 這樣非旦無益,反而有害。因此,市民要選擇最切合自己需要的冬季養生方法,應先請教中醫師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遵循中醫師的專業意見,才可養生有道。

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