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節氣養生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1頁

節氣養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均有其規律,這些變化影響着機能的氣血盛衰及臟腑強弱。人應當順應自然季節而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因時制宜,合乎中醫四時養生之道。

立春
二月三日
星期三

「立」有開始的意思,立春意即揭開春天的序幕。此時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及萬物始生的特點,應注意保護陽氣。因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立春養生主要是護肝。

  • 夜臥早起養肝氣

立春養生提倡晚睡早起,以便肝血歸經滋養臟腑。清晨到戶外運動,可促進肝的生發條達,讓身體精力充沛。

  • 伸個懶腰理肝經

立春是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的轉捩點,此時節容易出現春困,氣血迴圈緩慢時,人會感到困乏,經常伸懶腰可吐故納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及振奮精神。

雨水
二月十八日
星期四

雨水節氣始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西曆2月18至20日)。雨水節氣後,降雨增多,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春季肝氣盛,易克脾,故雨水節氣後應當著重護脾。

  • 多食粥

民間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雨水節氣,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乾燥現象。因此,此時節宜常食粥,可在粥中加入大棗、蓮子及山藥等,能補脾養胃和升清降濁。

驚蟄
三月五日
星期五

驚蟄節氣始於每年3月4日至7日左右。日漸轉暖的天氣會驚動蟄伏的蟲類和冬眠動物。

  • 「春捂」保暖防流感

驚蟄節氣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禦寒的衣服。另外,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微生物也開始生長繁殖,因此應注意預防各種流行性疾病。

  • 飲食清淡平淡

可多食用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蛋及牛奶等,以增強體質來抵禦病菌的侵襲。另外,驚蟄時節氣溫普遍偏低,在日常飲食應多以溫食為主,以養護脾胃。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2頁

節氣養生

春分
三月二十日
星期六

每年3月20日或21日為春分。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和陽光明媚,正是「春困」的高發時段,但同時也是調整陰陽平衡的保健時機。

  • 多運動解春困

緩解春困不應僅靠多睡,最好多在陽光充足和戶外地方活動,多做深呼吸,給大腦提供新鮮充足的氧氣,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及消除困倦。

  • 多做頭部按摩操

適當的頭部按摩具醒腦作用,先將手指合攏,指尖輕輕按在太陽穴上,以順時針方向轉6次,再以逆時針方向轉6次。

清明
四月四日
星期日

清明始於每年4月4日至6日,此時應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使陽氣不斷充沛及逐漸旺盛起來,應避免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

  • 外出踏春防中毒

外出踏春,尤其帶孩子出行時,注意不要隨意採摘或食用不認識的野菜和蘑菇。若出現眩暈、呼吸困難、嘴唇發紫和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應儘快就醫。

穀雨
四月二十日
星期二

每年4月20日左右進入穀雨節氣。穀雨為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雨水增多和濕氣較重,須做好過敏、祛濕和護膚。

  • 外出注意防過敏

穀雨時節為花粉高峰期,過敏體質者應儘量避免接觸致敏原。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3頁

節氣養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均有其規律,這些變化影響着機能的氣血盛衰及臟腑強弱。人應當順應自然季節而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因時制宜,合乎中醫四時養生之道。

立夏
五月五日
星期二

每年5月5日或6日為立夏。立夏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氣溫開始逐漸升高,雷雨增多,晝長夜短,人體的消耗也隨之加大,白天經常會出現「打盹」的情況,所以立夏後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 夜臥早起

《黃帝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立夏以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應晚睡早起,以順應陰陽變化。

  • 寡欲養陽

中醫認為四季五行和人體的五臟都是相對應的。立夏以後,天氣轉熱,人的心神容易受到擾動,並出現心神不寧。值此時節,人們要格外重視精神的調養和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過激情緒,並應保持愉悅心情,切忌暴喜傷心。

小滿
五月二十日
星期三

每年5月21日左右為小滿。小滿過後氣溫明顯升高和雨量增加。人體於此時也進入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養生重點在於「滋」,須保持人體水分充足和代謝良好,機體才得以滋養。

  • 切記不可亂吃水果

雖說夏天正是吃水果的旺季,而且水果富含維生素、水分和礦物質,但從中醫角度來說,水果分為寒性和熱性,如自己的身體不適合吃寒性或熱性的水果,食用不當或吃過量均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 祛濕健脾正當時

進入小滿時節,人們常常感到悶熱難耐,應避免長時間在戶外運動,且不宜過於劇烈;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飲食以清淡爽口為宜,如冬瓜、絲瓜、番茄、通菜和綠豆等。

芒種
六月五日
星期五

芒種表示仲夏的正式開始,同時也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各地氣溫明顯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

  • 芒種養生需防曬

芒種時節的特點是氣溫升高和天氣炎熱,因此要注意多喝水。可是,當人體大量出汗後,不要立刻喝過量的白開水,以防止血鉀過分降低。此外,在高溫時段應盡可能減少外出,如若外出,須採取一些防曬措施,如撐傘、戴太陽眼鏡和塗防曬霜等。

  • 飲食宜減酸增苦

芒種節氣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飲食宜清淡,以清補為主,宜減酸增苦和調理胃氣,不宜吃辛辣食物。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4頁

節氣養生

夏至
六月廿一日
星期日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夏至之後將進入盛夏,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日子。

  • 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

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作用,如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夏天常吃能清熱祛濕。此外,盛夏出汗多,易丟失津液,應適當吃些酸甘食物,如番茄、檸檬、葡萄、山楂、芒果和奇異果等。

  • 晚睡早起莫貪涼

夏至起居調養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另外,中醫認為頭部是陽氣匯聚之地,所以晚上睡覺不可整夜開空調或頭對窗戶。

小暑
七月六日
星期一

每年7月7日左右為小暑。暑為熱,小暑即小熱。雖然盛夏已經來臨,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

  • 防暑降溫養心為先

小暑節氣的高溫容易讓人變得心浮氣躁和寢食難安,長期如此身體會變得虛弱。因此,須注意防暑降溫和正確調理身體,多喝養生粥,如綠豆粥和荷葉粥等。

  • 適當午睡消暑熱

小暑節氣的正午時分氣溫較高,在人體的降溫排汗過程中,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滯留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再經過一上午的工作和學習,人們普遍會感到疲乏和精神不振。如午飯後適當進行午睡休息,對人的健康以及工作和學習都十分有利。

大暑
七月廿二日
星期三

大暑節氣始於每年7月23日左右。大暑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這個時候心氣容易虧耗,尤其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抵禦酷暑,出現頭暈、心悸、胸悶和大量出汗等症狀。

  • 冬病夏治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

  • 益氣養陰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應常吃一些味道清淡和具益氣養陰作用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雞蛋、牛奶、蓮藕、百合粥和菊花粥等。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5頁

節氣養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均有其規律,這些變化影響着機能的氣血盛衰及臟腑強弱。人應當順應自然季節而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因時制宜,合乎中醫四時養生之道。

立秋
八月七日
星期五

每年8月7日或8日為立秋節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天氣逐漸涼爽。

  • 早睡早起宜秋凍

立秋時節也是秋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宜多增加夜間的睡眠時間。另外,適當的秋凍可以提高機體從夏熱順利過渡到秋涼的適應,這對冬季常見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 防燥養肺是關鍵

立秋至,秋風起,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容易出現皮膚乾澀、鼻子燥熱等症狀,宜吃些滋陰除燥及養護心肺的食物,如茯苓、銀耳、梨和蓮藕等。另外,此時濕熱仍較重,因此戶外運動以出微汗為宜,宜選擇散步、慢跑和打太極等運動。

處暑
八月廿二日
星期六

每年8月22日至24日左右是處暑節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逐日下降,不再暑氣逼人。

  • 調整作息緩解秋乏

處暑期間,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而常常伴有疲勞感,也就是所謂的「秋乏」。為防止「秋乏」影響正常生活,應做到早睡早起和有適當午休,同時應保持心平氣和。

  • 飲食清淡少吃涼

處暑後燥氣明顯,肺易受傷,容易出現咳嗽、腸胃炎和支氣管炎等症狀。此時飲食宜益腎養肝和潤肺養胃,少食辛辣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另外,宜少吃涼性食物,如西瓜和苦瓜等,否則會損傷脾胃。

白露
九月七日
星期一

每年9月7至9日後便進入白露。此時節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氣候已涼,會明顯感到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涼爽的秋天來了。

  • 防秋凍受涼,勤泡腳養腎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暴露身體,要及時根據天氣增添衣物。雖然「秋凍」是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但並非人人皆宜,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都不適合「秋凍」。隨著天氣越來越涼,有些人會出現手腳冰涼等症狀,從中醫角度來說,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堅持晚上泡腳,時間以15至30分鐘為宜,泡到身體微微發熱,可助固養腎氣。

  • 飲食清淡,防過敏

秋季對應五臟為肺,因此白露時節要注意養肺,但肺喜潤不喜燥,所以白露季節不能一味進補,宜以清淡和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6頁

節氣養生

秋分
九月廿二日
星期二

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秋分時節的到來意味著秋天已過去一半了,從這一天起,晝短夜長將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氣溫逐日下降,漸漸步入深秋季節。

  • 注意防燥

秋分時節,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和核桃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多樣,如藕、荸薺(馬蹄)、甘蔗、秋梨、柑橘、蘋果、葡萄和柿子等,都是調養佳品。

  • 秋季進補切不可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也不可亂補,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身體不適。

寒露
十月八日
星期四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節氣。天氣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落。

  • 常食蜂蜜少食辛辣

此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宜,應多食芝麻、栗子和乳製品等柔潤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生薑、蔥和蒜類。「朝朝飲水,晚晚蜜湯。」這是古代人對付秋燥的良方,意思是說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些蜜水。此外,適宜多飲枸杞菊花茶和銀耳百合粥等。

  • 保證睡眠 加強鍛煉

寒露時節到來,氣溫下降,宜早睡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注意勞逸結合,以順應陰精的收藏,舒達陽氣。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是告誡人們應注意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以防「寒從足生」。

霜降
十月廿三日
星期五

霜降一般始於每年10月23日或24日,這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

  • 一年補透,不如補霜降

中醫認為,秋季宜收不宜散,辛味發散泄肺,此時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尤其是火鍋和燒烤,以防「上火」(熱氣)。根據中醫養生觀點,秋要平補,同時注意健脾養胃及調補肝腎,應選用氣平、味淡及作用和緩的食品,以湯類和粥類最為適宜。

  • 悲秋宜忘憂

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七情之悲憂,霜降之時天氣漸冷,陽光減少,風起葉落甚至淒風冷雨,容易引起人們心中的淒涼之感,尤其老年人易產生孤獨感及情緒憂鬱,不利於身心健康,應培養樂觀豁達的心態。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7頁

節氣養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均有其規律,這些變化影響着機能的氣血盛衰及臟腑強弱。人應當順應自然季節而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因時制宜,合乎中醫四時養生之道。

立冬
十一月七日
星期六

立冬於每年11月8日前後到來,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這時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此時應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季生機勃發作準備。

  • 滋陰潤燥 多喝溫水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後可選擇氣味厚重,具滋陰功效的食物,如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和枸杞等。

  • 早睡晚起

起居調養建議早睡晚起,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此舉有利於陽氣潛藏和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熬夜。老年人則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在上午9時到下午4時之間進行晨練最為適宜。

小雪
十一月廿二日
星期日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北方一般開始降雪,雖然初雪雪量小,但已提示陽氣潛藏、陰氣漸盛和氣溫降低,轉入嚴寒的冬天。

  • 慎防內火宜多吃「苦」

中醫認為,小雪節氣忌吃燥熱食物,進補以溫熱為主,宜吃溫潤益腎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枸杞、大棗、山藥、栗子、核桃、黑木耳、黑芝麻和黑豆等。為防止溫熱過度而「上火」,可適當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解熱去火及清熱潤燥。

  • 適度運動防感冒

小雪時節,要持之以恆進行鍛煉,最好選擇在中午較暖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汗泄太多,反易受涼,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此外,冬季易出現骨關節疾病,運動時應注意對骨關節的保護。

大雪
十二月七日
星期一

每年12月7日或8日迎來大雪節氣,北方地區開始出現大幅降雪。

  • 藥食同補 南溫北熱

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能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和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大雪「進補」須根據地域和天氣吃不同的食物,南方適合用鴨和魚溫補;北方氣候寒冷,可用羊肉和牛肉補充身體元氣,增加禦寒能力;如果天氣持續乾燥,還要在滋補時增加冰糖和百合等甘潤的食物,以起「滅火器」的作用,防止身體上火。

  • 注意防寒

穿衣護好頭腳胸,應注意風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頭、胸和腳部,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此圖片展示「節氣養生」展板的第8頁

節氣養生

冬至
十二月廿一日
星期一

冬至節氣始於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中醫認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 注意避寒邪

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和避寒邪。此外,一定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通過合理的運動可升發體內的陽氣。在日常飲食中還應多吃些禦寒食物,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 重點宜養心

進入冬季,有些人便會顯得意志消沉,這可能是患上了「季節性情緒病」,對身邊事物提不起興趣,還伴有嗜睡和易怒等,可堅持多曬太陽,還可以每天做簡單運動,讓心情舒緩下來,同時注意生活起居,按時休息,不做「夜貓」。

小寒
一月五日
星期二

小寒節氣標誌著冬季的正式開始,迎來最寒冷的日子。

  • 冬令進補宜溫

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如生薑、大蔥和羊肉等。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如羊肉粥能溫補陽氣;麥片粥可養心除煩;核桃粥能養陰固精;紅薯粥可滋補肝腎。食亦宜雜,即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

  • 冬練時間宜晚

早晨鍛煉最好待日出以後再進行及須注意防寒保暖。冬季氣溫低,血流緩慢,肌肉和關節的彈性及靈活性降低,極易出現運動損傷。此外,冬季的運動量不宜過大,可進行運動量較適宜的全身運動,如太極拳和慢跑,以保持充足的體力。

大寒
一月二十日
星期三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始於每年西曆1月20日左右。

  • 進補宜「封藏」

冬季進補到這時需收尾,不宜再多吃生薑和大蔥等辛散的食物,更不適合大量飲酒。為逐漸適應春季舒暢、升發和條達的季節特點,可適當吃些白菜、油菜和胡蘿蔔等味甘的蔬菜。

  • 護養心氣

「大寒」是全年中寒氣最重的節氣,此時節要注意保暖。在大寒時節,我們應怡神斂氣和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